“子惠黎元”的龚鉴

  龚鉴,是龚自珍曾祖父的哥哥,也就是龚自珍的曾伯祖父,雍正元年(1723年)被授予江苏甘泉知县,在任期间拒绝请托,廉洁为官,尤以“子惠黎元”为己任。所谓“子惠”即施以恩惠,“黎元”即黎民百姓。龚鉴施恩惠于黎民百姓,以至“甘泉令声闻天下”。

  《清史稿·龚鉴传》记载了他“子惠黎元”的两件实事:

  一是甘泉县境,东有邵伯湖,西有杨寿、陈集等十三集。湖东地势低洼经常受涝,湖西北一带地势隆起,又常遭旱。龚鉴实地勘察,派人修筑和增高运河东西堤坝,密切注意河水上涨情况,随时宣泄。同时,他让人在堤上栽种桑树,这样既可护堤,又利养蚕,增加农民收入。此外,在邵伯湖西每隔一里,筑一池塘保持蓄水,以便旱时灌溉。

  二是邵伯湖到扬州有芒稻河,一直河湖不分,从泰坝来的盐船都要从湖中经过,然后进入古运河出江,而湖水的高低一直受芒稻闸的控制。芒稻闸属河道总督管辖,甘泉县无权过问。闸官贪图盐商的钱财,往往借口盐运的需要,听任大水淹没农田而不顾,不肯开闸泄洪。龚鉴赶往芒稻闸,请求闸官放水,而闸官拒不开闸。恰逢河道总督嵇曾筠视察水情。龚鉴向嵇曾筠直言湖水上涨之害,嵇曾筠听了为之动容,大声斥责闸官,令他立即开闸放水。嵇曾筠还采纳龚鉴的建议,立下一条规矩:盐船粮艘,过湖需水,以六尺为度,过即启闸,不得借口蓄水,危害民田。

  龚鉴的这两件事使百姓直接受益得实惠,兑现了“子惠黎元”的庄严承诺。他何以能做到如此?

  一是“湛深经术”“耻为俗吏”。龚鉴著有《毛诗疏说》,重点阐述源于朱子的清初大儒李光地的学说。李光地是康熙年间理学名臣,著有《四书解》《朱子全书》,被雍正皇帝称为“一代完人”。龚鉴能写出专著,解释和发展李光地的学说,可见学识之渊博,因此入仕就立志 “以子惠黎元、振兴文教为己任”。

  二是三拒请托,“不近人情”。龚鉴一上任,从前某侍郎的儿子同他有旧交,有私事相托,他“拒之”。有与龚鉴同城的一位官吏,以朝廷某位重臣为要挟请龚鉴,“又拒之”。县里有位豪族大户请龚鉴宴饮,龚鉴“又拒之”。“当事时,甘泉令声闻天下。”

  三是“益自刻苦,无一长物”。甘泉历来是富庶之乡,被官吏称为“脂膏之地”。龚鉴身为甘泉县令, “置脂膏中,不能自润”,家中竟没有一件值钱的物件。父亲去世,龚鉴回家料理后事,因贫“至无以葬”。河南巡抚尹会一,以前曾做过扬州的知州,素来与龚鉴关系很好,便召请龚鉴来河南开封主持大梁书院。龚鉴这才得以用挣来的酬金,安葬了父亲。(左连璧)

责任编辑: 吉林省纪委监察厅   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版权所有:中共吉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吉林省监察厅
吉ICP备14004049号-1